“從來沒想過會過上這樣的生活。干了旅游后,不僅供孩子上了大學,還能有存款啦!”范福林合算著今年夏天的旅游收入,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。
范福林從小生活在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中旗黃花溝底的四蘇木村,這里曾經不通電、不通水、不通路……他一度認為,放牧就是自己一輩子的“事業”。
圖為烏蘭巴日斯為游客講蒙古族民俗文化?!埇| 攝
然而,新時代旅游業的發展讓這里的農牧民從溝底走上“康莊”,開啟了游牧新生活。
“輝騰錫勒”漢語意為“寒冷的山梁”。輝騰錫勒草原位于陰山北脈,平均海拔2000米,全年平均氣溫不超過18℃,植被覆蓋率達到80%-95%以上,是世界上保持最完好的三大高山草甸草原之一。
每到夏季,輝騰錫勒草原繁花似錦,綠草如茵。加之這里有著距離北京近的地理優勢,近幾年,輝騰錫勒草原成為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周末和假期旅行的打卡地。而當地的農牧民也搭上這列旅游快車,逐漸脫貧、致富。
內蒙古輝騰錫勒旅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喜介紹,輝騰錫勒黃花溝草原旅游景區轄區內包括黃花村、大陽卜子、四蘇木等5個自然村。
四蘇木村地處峽谷地段,生產生活基礎設施薄弱,青壯年遷徙較多,留守的大都是50歲以上的農牧民。
“以前在溝底,10多戶農牧民靠養牛、羊、馬維系生活,年人均收入也就只有兩三千元(人民幣,下同)?!彼奶K木村村長劉春林想起幾年前的生活,還是會不禁嘆口氣。
“2017年,政府和景區共同出資,讓我們從溝底搬了出來?!眲⒋毫终f,“我們不僅住上了樓房,吃水、用電、交通、孩子上學都方便了,還‘入股’了旅游業?!?/span>
景區提供場地設施,村民提供馬匹,經過統一營銷、統一管理,農牧民收入占利潤分成的80%。
劉春林告訴記者,每年的4月份到10月份,景區開門營業,馬場也隨之忙碌起來?!艾F在在景區工作的四蘇木的農牧民有20多人,共有四五十匹馬供游客騎,最忙的時候,游客都得排隊?!?/span>
一匹馬在旅游季期間能收入10000多元,范福林夫妻倆“入股”4匹馬,不僅脫了貧,還奔了小康。
從小生活在烏拉特草原的烏蘭巴日斯在2015年參加的一次“青年農場主”農業培訓班上,第 一次深入了解了鄉村振興?!?0后”的他決定開起“牧人之家”,初衷是振興牧區。
“全國各地的游客都有,外國游客也不少?!睘跆m巴日斯告訴記者,“蒙古族文化博大精深,我希望通過草原上的故事,吸引游客,打造自己的家鄉?!?/span>
沒有客人的時候,烏蘭巴日斯還是過著游牧生活?!拔茵B著100多匹馬、30多頭牛和400多只羊,放到草原上,讓游客可以感受原生態草原的模樣?!?/span>
除了畜牧業收入,搞上旅游的烏蘭巴日斯預計今年能增收50000元左右。
然而對于烏蘭巴日斯來說,文化奔小康遠比財富奔小康更讓他覺得充實?!懊總€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,把蒙古族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,弘揚出去是我們的責任?!?/span>